栏目分类
世界运河“朋友圈”|再续划船横渡大西洋的友谊 中丹探险家将吹响运河“集结号”
发布日期:2025-01-23 00:20    点击次数:73

世界上有1000多条运河,哺育了沿线4000多座运河城市,10000多个古镇。随着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世界运河城市的朋友圈也在日见扩容。 生活在运河城市和古镇的人们,因为运河的联接,因为运河语言的相通,而走到一起来。世界运河高能“朋友圈”,将不断推动运河文化国际化传播。 大运河传媒推出“世界运河‘朋友圈’”系列报道,走近来自世界运河城镇岸边的一个个人,讲述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精彩绽放的故事。敬请关注。

孔子,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倡导仁爱、礼治;安徒生,则是丹麦文化和艺术的象征,追求自由、平等。当两个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普通人在一条驶向大西洋的无动力船上,共同划行近两个月会发生什么?丹麦人黄思远(Christian Havrehed)和中国人孙海滨在24年前就已经给出答案:成为各自国家成功驾驶无动力船跨越大西洋的第一人。

展开剩余93%

但是,他们的故事远不止这么简单。中丹两国首都地理位置相隔万里,黄思远和孙海滨从初遇到经历都带有成为过命伙伴的宿命意味。二十多年后,步入“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两个人却拒绝既定的人生轨迹,主动挑战太平洋。今年,中丹友人划行运河的“集结号”也即将吹响……

唯一横渡大西洋的跨国队伍

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服

孔子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芸芸众生常在人生意义的迷雾中徘徊,忧虑前路茫茫,恐惧未知挑战如暗夜潜行。但是,一旦当人下定决心要出发,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被克服。

二三十岁,正是充满干劲、对未来满腹想法的年龄。在这个年纪,孙海滨还在北京体育大学读书,而黄思远从中国人民大学留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5年后又去了香港。

“我在中国工作的时候就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合作很难。因为彼此缺乏信任,而且对待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所以那时候,很多合资企业在中国创业并不成功。因此,我一直渴望与中国伙伴携手合作,共同证明跨国界合作的可能。”黄思远说。

黄思远从小就喜欢开船,梦想着开船环游世界。16岁又爱上了中国文化,并且靠着这些兴趣,到中国旅游、学习中文。在香港工作的时候,黄思远作为香港游艇俱乐部的会员,偶然了解到了手划无动力船横渡大西洋的比赛。

“我当时就想到可以通过这项比赛,组一个很好的‘合资团队’,找个中国划手一起参赛。”谈到为什么有念头划船跨越大西洋,黄思远说,“我希望让中国人和西方人都开开眼界,向他们证明如果中西方的人相互信任、目标一致、共同合作,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服。”

没想到,第一个困难来得如此快——根本没几个中国人报名。为此,黄思远甚至想到了联系中央五台,通过报道丹麦人想和中国人一起划船横渡大西洋的故事,吸引人员参加。并且,提出了令人心动的条件:费用都由黄思远承担,而参与并挑战成功的人将成为亚洲第一个无动力船跨越大西洋的人。即使这样,仅有的两个前来报名的人在发现是完全无动力的船只,并且风险极高之后便退缩了。黄思远总想再多找些人考察下,但无奈联系的人寥寥无几。

当一个人真心想做成一件事时,全宇宙都会努力帮助实现。 “2000年12月的一天,我的BP机突然滴滴滴地响起来了。”孙海滨回忆,是自己的老师、中国游泳横渡名将张健向自己推荐了黄思远的策划活动。“我本身是专业中长跑、马拉松和铁人三项的专业运动员,喜欢挑战,听老师一说,也觉得这活动很有意义。于是辗转联系上了黄思远。”

12月,北京下第一场雪的时候,孙海滨和黄思远见面了。黄思远考察队友的内容除了身体素质外,还很看重“幽默感”。“你想想看,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在船上不到4平方米的活动空间生活近两个月。如果没有幽默感,该多烦恼。”事实证明,黄思远的考量非常重要。

最早在1896年,两个挪威人首次划无动力船,成功跨越大西洋。1966年有人挑战,却不幸丧命。直到1997年,横跨大西洋才有了正式的挑战比赛。在黄思远和孙海滨挑战这项运动之前,成功手划船横渡大西洋的挑战者不足100人。

巨大的风险、约5000公里的划船航线、只靠桨板划行、自备物资、没有现场救援团队……心里有明确目标的人,做决定也总是很快。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困难与挑战,两个人只做一件事——迎风而上。“我们在岸上就讨论过了,如果有人受伤怎么应对,如果有人不得不放弃怎么办,如果船出问题要怎么解决。”黄思远认为,队员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反而成了合作的优点,会从各自的经验和认知等角度考虑更多细节,以及不同的解决办法。

达成共同合作意向的黄思远(左)和孙海滨(右)

前期准备大概用了一年时间。找投资者筹措经费、花四五个月时间造船……孙海滨每个月都会请假到香港与黄思远进行磨合,两个人共同准备行程所需的导航、太阳能、淡水器等设备并且在船上进行反复演练,考虑可能要应对的各种情况以及接受赛前的专业心理辅导和航海知识学习。

2001年10月7日,一个丹麦人和一个中国人,在做好万全准备之后,就代表中国香港队从西班牙下海出发了。那一年,一共有11个国家、36支队伍参加比赛。黄思远和孙海滨所在的18号队伍是唯一一个跨国团队。

18号船只横渡大西洋前的合影

对竞技的执着和对浩渺大海的未知,让两个人在刚出发6个小时后就遇到了新的考验。“按照正常航线,所有的队伍都是直接向着加勒比海巴巴多斯划行。但是,我们两个人看了海图,为了找到更适合船只划行的风向和洋流方向,决定由南向西绕到加勒比海。”孙海滨感慨,当所有人都按照既定规划前行,唯有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时会产生巨大的怀疑感。尤其是六小时后,海上除了他们再无其他人。此外,通过卫星电话和信号定位,来自朋友电话里的怀疑和排名越来越靠后的现实,让两个人觉得实现目标的希望越发渺茫。

“但是,我们已经选择了目标,就要坚持下去。”18号船,24小时都在划行。黄思远和孙海滨两个人,每两个小时换一次班,每天吃四顿糊状的饭。就这样划了二十多天后,他们每天的排名开始上升,从一开始的二十名开外,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在第八名的位置。

船只遇上大浪,孙海滨严阵以待

白天刮风、晚上下雨,靠暴雨洗澡、在船上上厕所、用淡水器过滤海水,打火机坏了只能用里面的零部件打火、身体发炎或皮肤腐烂只能吃止疼片……即使生存环境如此恶劣,黄思远和孙海滨也认为他们很幸运。“我们遇到的都是小困难。直行前往加勒比海的人遭遇了大风暴,有的队伍船桨、栏杆都坏了。有的在船上出现了幻觉,还有队伍发生激烈争执。”黄思远说。

敢于挑战大海的人,才知道大海有什么样的力量。孙海滨回忆,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闪烁着耀眼的星星,喷水的大鲸鱼、深海里的小丑鱼、跨大西洋飞行的海燕还有不时跳起来撞到他们的飞鱼,让他们的航行每天都有新奇感,感受到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奇妙。

船只在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上前进

在海上,孙海滨还和“海豚”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我自己都忘了我的生日。那天早上,黄思远神神秘秘说今天能看到海豚。我还很不屑。虽然一个星期能看到一两次海豚,但哪里是说有就有。”那一天都没有海豚出现。但是直到晚上,黄思远拿出一个海豚的钥匙扣,祝孙海滨“生日快乐”的时候,孙海滨才意识到原来“海豚”一直都在。“在海上,也不能让黄思远给我送个大蛋糕、大电视机。我一个大丈夫,当时真的感动到流泪了。”孙海滨用幽默地语气讲到,当时卫星通话一分钟要八美金。黄思远允许我用一分钟和家里打电话,我还特别申请既然是过生日,能不能多讲一分钟。

横渡大西洋的日子,面对压力、困难、怀疑、争执的最好解药就是“幽默”。文化差异、人生经历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异,但是作为同样的乐天派,两个人苦中作乐、互相鼓劲,终于在划行56天12小时52分后抵达了大洋彼岸。自此,也诞生了亚洲、丹麦无动力船横渡大西洋第一人。和中国人一样,黄思远也认为“8”是个极好的数字。他们作为18号队伍获得了第8名的成绩,而孙海滨和他分别成为跨越大西洋的第117、118个人。

2001年,黄思远和孙海滨庆祝成功横跨大西洋

“我们作为个体,可以成为平凡的生命,每天按时起床上班、好好工作,下班后做饭、看电视、睡觉。但是,我们两个人既然相遇了,有着同样的信念,就要去成为不一样的人,做很少有人愿意做、创新性的事情。这些来自我们的热爱。”被问到怎么看待这一段旅程,黄思远如此回答。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大好年华的黄思远和孙海滨,向大西洋发出挑战,向平凡的生命发出呐喊。他们证明,在寻找自我真理的路上,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够同舟共济,那么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

验证中国古人跨越太平洋的可能

人生就是不断寻找新目标

安徒生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呼喊“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在触摸到阳光、闻到花香以后,黄思远和孙海滨很快又回归了平常人的生活。跨越大西洋仿佛只是一次心灵奇旅。但是,他们都知道,有一颗藏在深处的勇于挑战的心一直在跳动。

二十多年的时间,黄思远从香港搬到上海,后来又回到了丹麦哥本哈根。孙海滨毕业后,则选择留校任教,创立了“划、骑、跑”三项运动,并且卖掉北京的房,建了一个户外运动基地。家庭与陆地生活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人生,但是他们始终记得曾经大洋上的约定——有时间还要一起去探险。23年后,他们终于可以再为自己冒险一次,重新出发,挑战太平洋。

选择探险太平洋并非一时冲动。热爱研究中国文化的黄思远,早年曾读过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远航海洋第一人——徐福的故事。相传,徐福东渡出海,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虽然徐福出海两次都没有找到神药,并且再也没有回来,但是学术界有一种猜想,徐福可能东渡到了日本,并且一路抵达了美洲。如果确有其事,那徐福的航行旅程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早80多年、比明代郑和下西洋早1600多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700多年。

黄思远想做的就是证明中国的古人跨越太平洋的可能性。他说:“西方人大多知道秦始皇和兵马俑,却不大了解中国航海的故事。因此我们作为探险家,想效仿徐福,将中国的故事传播给世界上更多人。”无论是竞技大西洋,还是探索太平洋,黄思远探险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征服”,而是“证明”一种可能——想做到的事,努力去做,就能实现。

“新徐福东渡”计划

“我们想的第一站是从中国先到日本。中美跨太平洋的距离有一万公里,以古代的条件很难直接到达。但是如果从日本往北,一个一个岛屿划到美洲,古代船只应该能做得到。”孙海滨说,他们俩给这次行动取名“新徐福东渡”,并且在2019年开始启动。

黄思远拜访日本延冈市副市长小泉智明

这一筹备就是五年。每年都有人挑战大西洋,但鲜少有人跨越太平洋。首先个人报批官方就很困难。于是,黄思远和孙海滨兵分两路,分别和日本、中国的徐福协会或者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协调。虽然大部分人拒绝了他们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请求,但仍有不少人被他们“三顾茅庐”的诚心所打动,愿意配合。

终于在2024年5月25日,一切就绪后,两人便从浙江舟山出发了。然而上天总要给勇往直前的人设置一点挑战。船还没下水,他们就遇到了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只能在岸上焦急等待狂风过去。能够再次出发,已经是6月初了。“我们的方向是日本长崎,但是没过几天,又起风了,还是逆风。我们不仅没法往前划,也没法用伞锚保持原地稳定。”黄思远表示,经历了多次抗争后,他们终究被大海又推了回去。

二人遭遇恶劣天气

对于黄思远和孙海滨来说,既然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就要想尽办法实现。他们虽然东渡日本计划失败,但承诺日本方面要进行文化交流的事情还是要做,因为最重要的不是划船成不成功,而是有没有把徐福的历史文化传播出去。“划不过去,我们就飞过去。”孙海滨说,6月13日,两个人坐飞机到了日本,并且在当地购买了海上皮划艇,在日本沿岸九州岛逆向划行,以另一种方式在原定日期内到达了日本九州岛延冈当地的徐福庙。

使用海上皮划艇划行日本沿海

“我们到学校给小朋友介绍徐福东渡的故事,告诉他们因为海洋污染、气候变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要更加重视环保。”孙海滨认为,即使没有成功跨越太平洋,此行也十分有意义。“疫情以后,日本当地就没有开展过徐福文化的交流会。我们两个人的行动也意外促成了日本恢复这项活动。这次东渡日本,更多地是讲述中国的文化,进行中日国际交流。”

延冈市成功举办国际徐福研讨会

新徐福东渡的探索还将继续。“徐福东渡了两次,历史上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也能成功。”孙海滨说。黄思远认为,他们想要做的事情的核心是传播中国的历史文化,探险只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让文化被更多人看到。

2024年在舟山沿海“复刻”2001年横跨大西洋前的照片

运河畔划船再续中丹友谊

探险的起点来自热爱

对很多人来说,旅行是恢复活力的源泉;对探险家来说,能够坚定地走上探索未知的道路便是实现自我超越与梦想成真的途径。黄思远与孙海滨,正是以脚步为笔,将这份信念镌刻于大地之上。

2025年将迎来中丹建交75周年,也是纪念安徒生逝世150周年。黄思远又有了新的计划。“很多西方人对探险远比对历史要更感兴趣得多。但如果我在划船的过程中,将中国大运河的文化历史向更多人传播,我希望可以让两国人民看到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划运河的设想并非空谈。早在2021年,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名誉副主席、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便曾发起“大运河穿越行动”,22个中国人,历时一个月,“运河深潜”1300公里,穿越19座沿河城市。后来,王石又携手WCCO、大运河传媒等一起发起“全球运河赛艇穿越行动”,旨在以赛艇为媒、运河为景,吸引更多人共同参与全球气候保护。截至2024年11月,行动已覆盖6大洲、41个国家、199个城市。出于同样的热爱,黄思远认识了王石,两个人还一起“穿越”了丹麦哥本哈根的运河。

黄思远和孙海滨划大运河和王石的活动有什么不一样?黄思远认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合作,一起划京杭大运河,体现的是两国友好。划行是一种形式,他们更想借此机会分享中国和丹麦的文化,分享不同国家的人也可以为了共同的梦想而携手奋斗,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理念。

蚍蜉难以撼动大树,但水滴终有石穿的一天。黄思远对于如何开始,已经有了初步想法和长远规划。“我们可能来不及协调各方,一次性就划完大运河。因此,我们也考虑2025年从扬州开始,先划江苏。这里不仅有国际组织WCCO,还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我相信这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成功以后,我们可以再邀请世界上更多热爱运河的人参与。”

2024年,黄思远和孙海滨再度聚首

孙海滨认为,和黄思远参加这些活动,从来不是想能够靠个人的力量就改变世界。“事情是慢慢做成的。我们希望通过点点滴滴的行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国际交流。无论是横跨大西洋,还是新徐福东渡,只要能接力做下去,相信可以呼唤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他说。

黄思远说,能和孙海滨一起冒险、一同前行的原因很简单,“我是一个疯子,他也是一个疯子”。孙海滨表示,人能够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并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很多人都有梦想,但很多原因束缚了人去尽情追求。他很幸运,遇到了黄思远。

2001年的黄思远和孙海滨

人生就是一个童话。这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两位英勇无畏、心怀壮志的探险家,从0到1的初步探索,如同破晓之光,将照亮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征途。(徐蓉 王鹏飞)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

发布于:江苏省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 Powered by 米乐app官方免费下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